影视旅游属于一种新兴的主题旅游形式,通过影视制作与单纯旅游活动相融合的旅游产业项目。对于理论界来讲,较为普遍的定义是将影视旅游称作电影引导旅游,也就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内看到的一些场景,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发了游客到影视拍摄场地旅游的欲望。目前,学术界对影视旅游的定义具有广义与狭隘的差别,广义影视旅游包括自然景象、人造景象和所有同影视有关事物引发的旅游活动;狭隘的影视旅游通常指的是影视拍摄基地或影视外景地因吸引游客而产生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IP化俨然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一种趋势,紧跟市场风向,不少旅游景区和开发商开始借助影视IP的影响力赋能文旅产业。爆款影视剧带火冷门景点及取景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借助影视IP赋能,文旅融合成为众多景区吸引游客的新方式。
一、历史街区 江门“旧厂街”的“狂飙”式甦醒
热播剧《狂飙》带火了“京海市”,“狂飙”的演技,“狂飙”的热度,“狂飙”的江门……凭借电视剧热度和张颂文等演员的实力派演技,江门这座碉楼林立的中国侨都迎来高光时刻。大量熟悉的江门场景——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墟顶老街、水埠头等历史街区多次出现,不少游客跟着电视剧打卡江门的历史街区。2023年1月14日至30日,取景地江门的相关景区消费人次环比增长近5倍。自1月以来,随着《狂飙》的热播,江门搜索热度月环比增长近130%;携程数据显示,最近半个月来,广东江门的旅游搜索访问量比前半月增长163%,带动整体旅游订单量环比增长121%。
电视剧《狂飙》剧照
江门是很多华侨早期回国投资和居住的地方,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剧中展现了从骑楼下经过、在街边来碟肠粉、悠闲地泡上一壶陈皮普洱——烟火蒸腾,茶香四溢的江门生活方式。1.三十三墟街三十三墟街位处江门市蓬江河畔,这个名字来源于水埗头的三十三级青石板梯,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街道名字,而是墟顶、北街、长堤等历史街道的统称。三十三墟街建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江门蓬城的发源地,作为江门曾经最繁华的地方,记录了百年来江门市繁华与桑苍的岁月。
电视剧《狂飙》剧照
《狂飙》中,高启强老家便是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取景,他和弟弟开的“强盛小灵通”就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里的三十三级水埠头旁边。三十三墟街保留了很多老江门人的回忆,沿街建筑是老旧的骑楼,骑楼的柱子贴着商铺广告,地面铺着青石条。偶尔能见到一些绿植,长满青苔的墙面挂着描述街道历史的牌子,路边挂着老旧的欧式路灯,路边能看见一些磨刀的、补鞋的、补衣服的手艺人,脱落的墙面和长着青苔的石阶让这里有一种古朴沧桑的美感。
这些年来时代发展,很多人已经选择搬出三十三墟街,这里成为了历史街区被保留下来,游客们走在街道上,仍能看到阁楼上挂着的衣物,阳台放着的盆栽,门前挂着的烧腊,街边停着的自行车,还有在小巷中悠闲踱步的猫咪,浓浓的生活气息。很多老房子做了翻修和活化开发,经营着年轻人喜爱的茶饮店和文创餐厅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融合,体现了新旧时代的衔接。2.梅家大院梅家大院位于江门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是台山洋楼的典范。于1931年由当地梅姓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狂飙》中,李响下线、和高启盛一同坠楼的拍摄场景,就在台山的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始建之初,其规划设计是业主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入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因而大院的建筑物既表现出欧美国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艺术,整个大院的每幢建筑物经过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仍原貌保留较为完整,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临时大总统》等电影、广东省电视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反映华侨之乡情况的电视剧也以此为外景拍摄,致使梅家大院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重点。 二、贰集群效应 经典城市旅游名片的沉浸式打造 借力影视剧,不少地方政府也以前瞻性的思维主动出击,制定利好政策邀请剧组到城市进行拍摄,擦亮城市名片,这其中,青岛堪称楷模。 老城与新城的气息交织,洋气与传统的韵味兼具的青岛,一直是游客偏爱的打卡地。近年来,青岛一直在稳步推进“影视之都”城市名片建设,已经形成了影视拍摄的集群效应。 2022年新区更是把推进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纳入重点工程,实施“数字影都提速、青岛出品提质、影视文旅提升、影视人才集聚、产业补链强基、服务平台提档、品牌塑造提升、影视金融创新、影视氛围营造”九大行动,不少剧组也因此结缘青岛,2022年的不少优质剧集都在此孵化。 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的《独行月球》《万里归途》分别成为暑期档和国庆档的票房冠军。《警察荣誉》《天才基本法》《大博弈》等电视剧在各大平台热播。 《天才基本法》中,张子枫骑着自行车穿行于绿荫环绕的八大关,穿过嘉峪关路、嘉峪关小学……故事也从这里拉开序幕。张子枫在老城区的老街巷里穿行,写满故事的老屋、老路,镜头带观众领略到青岛老城区的浓浓烟火气,也让老城区望火楼成为2022青岛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 青岛火车站、李村万达、cherry酒吧、小鱼山景区等纷纷活跃在《警察荣誉》的场景中,不少青岛观众表示,剧中情节就像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一样。 《警察荣誉》剧迷粉丝,还专门按照每一集的置景,分别去到青岛各处拍摄地点打卡,制作成一张《警察荣誉》打卡地图。 刘德华线上演唱会、《中国说唱巅峰对决》《脱口秀大会5》等高人气节目,也让青岛数度成为流量的焦点。 凭借一系列高品质的影视综产品,以及线上线下双向奔赴的影游联动新发展模式,这些城市也快速由“行业新手”成为“专业玩家”,在新时期文旅营销转型之路的浪涛中屹立不倒。 三、 润物细无声 田园都市与影视剧集的双向偕动 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纲要的重要目标,为文娱行业的价值引领指明了方向。由刘亦菲、李现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被称为“云南旅游宣传片”。这部治愈系田园剧,让云南的美景美食、非遗项目再次走入观众视野,带来了火热流量,剧中的取景地凤阳邑深藏在大理古城往下关方向的214国道旁,村口立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中国传统村落凤阳邑”。它始于汉代,成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全长约1900米,原貌保存较好,路宽约3米,路中铺有青石板(即“引马石”)。这里海拔高,道路崎岖险峻,沿途却风光秀丽,无数赶马人沿着这条古老的道路为藏区驮去茶叶、盐、糖等物品,把马匹、牛羊、皮毛带回内地,因此得名“茶马”,这条道路便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其次,润物无声的治愈系表达,被具象的文化风物所串连。披着民族样式披肩,云南火腿,鲜花饼。剧集对云南特色美食米线、乳山、菌子,苍山洱海不可言喻的美,以及木雕、扎染等非遗文化的引入也愈加深入,一方面让剧中人物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文化落脚点,另一方面,美食美景形成的治愈力与诸多文化细节,实现了故事好看与拉动文旅经济的双收。仅春节假日,云南全省共接待游客4514.61万人次,同比增长244.7%,实现旅游收入384.35亿元,同比增长249.4%,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30.3%和132.5%。 剧照《去有风的地方》 四、前瞻思考 影视作品如何赋能城市未来旅游发展 (一)鼓励高质量、多样化、观赏性强的影视内容创造 鼓励制作反映本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字幕等手段扩大全球观众规模并保障作品的观赏性,并通过融入本土故事、角色、方言、口音增强内容创作的原真性;重视本土影视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以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并使其发挥促进影视旅游、增进观众对拍摄地文化亲近性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设备、生产能力建设投入资金与技术支持,并且鼓励影视作品关注小众题材与被边缘化的群体。 (二)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影视等多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与拍摄地利益相关方合作,将影视作品纳入本土旅游宣传与推广战略之中,借助影视作品增进居民和观众对本土文化及遗产的喜爱与欣赏,并将其带来的经济与文化效益投资于教育、餐饮、文化商品贸易、音乐与艺术等行业的发展;政府应当鼓励对本土影视内容创作的投资,通过多部门的协调政府保证影视作品服务于促进影视旅游与提升本土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并以影视节、文化展览、旅游宣传活动等形式充分释放影视作品的潜力。 (三)制定影视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 促进拍摄地影视业的就业与能力培养,在影视制作与发行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实践并通过影视作品鼓励观众的低碳行为。 政府应当为被边缘化的群体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就业机会,并保证影视作品促进影视旅游行为全过程的低碳化。加强研究与探索。流媒体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更为充分地探索如何通过影视作品提升本土文化与软实力、推广旅游品牌以及本土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并围绕影视旅游与文化亲近性进行经济与市场分析。 “影视+文旅”的协同发展,让城市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献资料,而是通过鲜活的影视作品落地生根,成为全民讨论、全民参与的社会热点。通过影视作品打造出一张张城市特色名片,可以扩大城市影响力,增加城市知名度,同时也可展现出中华大地上百花齐放的城市文化,让城市更有魅力,让中国更有活力。好的影视作品不仅是一条极佳的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有着长久不衰的魅力,这样旅游目的地就会随之在电影电视上进行长久的展现,进而旅游目的地就有了长久的吸引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是当前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主题,这两个战略在落实落地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创作者深入发掘。在两大战略推进过程中,通过影视产业激活属地值得发掘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会让更新的城市和振兴的乡村里独具特色的DNA获得充分彰显和生长。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认为,“文化城市”并不单纯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而是指以城市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支持城市文化多样性需求。“影视+文旅”就是通过影视IP内容生产对城市审美空间进行重塑、对传统空间认知进行再造,通过“文化动能”驱动城市新型文化文旅文博消费,以城市为载体,用文化引领转变城市的发展逻辑,重塑城市的想象力与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