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协会新闻
  3. 行业动态

古都北京数实融合沉浸式营城策略微盘点

发布时间:2022-12-21
作者:bciifa
来源:bciifa

编者按:故宫窗花纹样在屏幕上旋转飘动,五彩鱼藻纹盖罐的鱼儿从莲花、浮萍中跃出,九色鹿从台阶上款款走下,飘逸灵动的飞天与游客同框合影。数字技术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壁垒,将原本只能放在橱窗里展示的实物,拉到游客面前,带给游客更多的沉浸式体验。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培育文化消费,依托文化文物单位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动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虚拟现实视频、云游戏等高新视频和云转播应用;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拥有丰富历史古建资源、悠久而厚重文化底蕴的北京,传统文化正在迎合数字经济的浪潮,进行更替变幻。AR、VR、3D等数字技术带来全新沉浸式场景,也拉动了新消费,为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沉浸式“更新”,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活”了起来。


北京沉浸营城策略之一:城市更新高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而为积极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通过持续创新,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为文化强国筑牢“数字基石”,使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一)厘米级空间计算

全天候全场景:厘米级定位与一度以内定姿(6DOF)支持高精度AR导引,支持POI全息标牌,支持数字大屏等算。

图片

(图片:沉浸式业态技术创新丨来源:数艺网)

(二)高精度3D识别

高精度:毫米级3D识别周围的环境与世界,支持3D地标物(外滩铜牛、陈毅雕像等)识别,支持文物、壁画故事讲解等。

图片

(图片:沉浸式业态技术创新丨来源:数艺网)

(三)高真实感渲染

高真实感:数字内容与真实世界的高真实感融合,逼真的虚实遮挡,虚拟物体在真实世界的光影一致。

(四)大规模3D地图构建

多源地图采集与处理:地图自动化生成流水线构建,支持卫星建图,具备大面积快速覆盖能力,支持全景+激光建图,支撑高精度定位,支持地图众包。

图片

(图片:沉浸式业态技术创新丨来源:数艺网)

北京沉浸营城策略之二: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数字藏品赋能城市传播

小小的北京雨燕从古建筑的横梁上跳进屏幕,飞跃在数字中轴之上,带着人们游览北京中轴线上19个遗产点。

作为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北京雨燕与这座城市相伴而生。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将它打造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IP形象,并将其设计为数字藏品公益发行。

图片

(图:北京文化遗产数字藏品丨来源:数艺网)

图片

(图片:数字藏品+品牌营销丨来源:数艺网)

2021年12月29日“数字中轴”发布会上,“数字雨燕”在小程序上限量公益发行。9999份数字藏品在一小时内被领取完毕。

2022年,实验室积极配合第二届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除了类似北京雨燕的数字IP征集外,他们还搭建了数字声音与数字建模的赛道。晨钟、暮鼓、鸽哨、寒暄声,还原中轴线上的老北京声音;寻着北京的标志纹理、雕塑石墩、民俗文化拍照,也可体验一次数字建模的新奇。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传播,艺术宝的方法是组织它在全球超过100万的付费学员。作为在线艺术学习头部公司,他们的受众主要是孩子。只是,在屏幕上浏览中轴线并不能给孩子带来持续的兴趣,数字和虚拟现实技术成为破题的一种途径。孩子们可以通过手机、Pad、AR、VR等移动设备,把真实的中轴线场景和虚拟的线上场景融合起来,创建一种全新的交互形式和交互内容。

“孩子们可以在家用手机和在太和殿参观的访客进行交互,猜灯谜、投壶。”创始人甘凌知道,只有让孩子在游戏里玩起来,才能把中轴线的知识和文化落到他们心中。因为承办了中轴线申遗的部分宣传工作,艺术宝制作了一套中轴线系列宝盒,含有非遗纸艺、建筑、国宝文化、民俗、传统技法等模块。孩子用宝盒里的材料拼接雨燕风筝,搭建祈年殿,参与到中轴线创意设计和作品征集中来。

图片

(图片:国宝宝盒丨来源:数艺网)


艺术宝研发的“神笔马良AI算法”也将“数字+文化产业”落地到了青少年培养当中。“神笔马良”通过底层AI算法逻辑将普通的实体物品或二维图画,转换为虚拟的2D或3D模型,在3D场景中赋予模型动态交互能力。

因为拥有数亿张学员画作的基础,“神笔马良”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画作的具体内容,孩子画了一匹小马,AI系统分析后,便可以生成出一个3D的小马,孩子可以带着小马在艺术宝构建的元宇宙世界里玩。

利用“AR+3D”技术,孩子用积木拼成的车可以扫描进虚拟社区到处跑,虚拟世界画出的坦克,也可以将零件打印出来邮寄到家组装成实物。

在科技的助力之下,“神笔马良”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真。这种“数字+艺术”的新模式也将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抬到了更高的地位。

图片

(图片:沉浸式游戏交互丨来源:数艺网)

2022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团队文心文创,联合中青报开发的全聚德数字藏品成功上线销售。通过对全聚德IP形象萌宝鸭进行数字化改造,让北京传统老字号在数字藏品端实现了焕活与突破。

(二)老字号沉浸焕活中轴

老字号,顾名思义,“老”意味着历史悠久,“字”彰显著文脉深厚,“号”传承着经年口碑。老字号既延续着世代相传的技法与匠心,又承载了人类的美好记忆和情感寄托,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民族特色品牌的活态承载。

老北京喜欢顺口溜,“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现在的老字号,往往会在双赛道上发力,一方面照顾老顾客的品位,保护原有的品牌优势,另一方面会和其他大IP进行联合营销,利用更有创意的手段吸引新顾客。

对于全聚德来说,他们的尝试是将一家分店打造成沉浸式光影餐厅。餐厅采用环形拼接和桌面投影的方式,在四围及餐桌桌面进行激光投影。

图片

图片

(组图:老字号沉浸式光影餐厅丨来源:数艺网)

数字技术也进入了老字号的后厨。2021年9月,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将智慧食安系统在华天旗下同春园饭店、庆丰包子铺等多家老字号餐厅试点上线。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饭店的监控室中,就可通过云台清楚地看到后厨的一切情况。

一旦设备出问题、温度不达标,传感器也可以自动感知实时预警,并通过移动终端通知管理者,确保食材按照规定保质储存。

图片

(图片:大场景AR交互丨来源:数艺网)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始终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数年稳居世界第二。据测算,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指出,商务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老字号跨界融合发展。而数实融合的沉浸式空间营造与社交场景更新将进一步拓宽着老字号更新路径,为老字号品牌焕活创新提供了全新动力。而中轴线上的老字号要带头做好传统文化的时代转译,既要保持老字号文化初心,又要焕发老字号时尚风貌;既要承续经典、发扬传统,也要拥抱时代、善当网红。

北京沉浸营城策略之三:商业升级沉浸化

图片

(图片:嘻番里深渊争霸赛支线活动丨来源:数艺网)

商场没有传统商圈的名号大,但是整体的风格与玩法吸引了众多年轻创业者,他们打造了线下“元宇宙”沉浸式主题商场,让顾客能边闯关游戏边逛街消费。

“元宇宙”是数字经济里特殊的前沿、高新场景。人们将VR、AR等具象化的技术聚集,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场景。“元宇宙”就像是二次元和现实世界连接的中间世界。人们可以在“元宇宙”有着多重身份,改变故事走向。

北京嘻番里搭建了大型角色扮演游戏“梦境之镜”,顾客来到嘻番里,一进门就成为游戏中的玩家。游戏里有X星人、幻兽Z族、探险家三个阵营线。每个阵营一条主线、若干条支线,这些支线将顾客引导到各家商户的场景内,解谜成功可获得相应礼物。

商场定位的受众是“Z世代”,也就是1995年之后出生的“网生代”。他们习惯了线上娱乐,看重兴趣社交属性,消费观自信,但缺少线下交流娱乐的平台。于是沉浸式商业就伴随着新消费的发展而前进着。

嘻番里团队也对今年3月和4月的统计数据进行过分析,“梦境之镜”给参与游戏的商户引流增幅超40%,商户通过游戏内容线销售额增幅也超过了35%。

这源于这个综合商业空间定位的精准。嘻番里的核心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一个针对“Z世代”,集游戏、社交、消费于一体的新场所,为真实世界提供一个进入“元宇宙”的入口。

卜希霆认为,面对新时代Z世代的消费者,传统商业空间要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超越自我。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等传统商业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新业态,寻求转型升级,而打造沉浸式体验也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首创郎园旗下ACG产业链条核心商业场景之一的BOM嘻番里,是首创郎园通过对“ACG”产业资源整合、“Z时代”客群分析打磨出的新商业产品,是首创郎园探索新消费模型的全新尝试。将互联网上的大量线上玩家与线下玩家结合,从虚拟打榜到现实,寻找流量的天然入口。虚实融合的城市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再造,即是传统商业空间的华丽转身,亦是沉浸式城市更新因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化境创生。

图片

(图片:嘻番里深渊争霸赛支线活动丨来源:数艺网)

编者后记: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与规划。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数字化战略正在推动北京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5848.3亿元,同比增长17.8%,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劲,16个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22.6%。

“故宫以东·城市盲盒”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落地王府井;前门地区“北京坊”打造全球首个“5G+虚拟现实”智慧商圈;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顺利开播,成为全国首个8K电视频道;第九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上线“云享京彩文化生活节”,数字艺术展、沉浸演出剧场等新形式得到推广,数字文化消费生态圈逐步形成。

从“物”到“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理念,契合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新趋势,渐成北京立足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助力。